找到相关内容1325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唐五代湖南地区禅宗的兴起

    寺弘景律师,通天元年(696)丙申之岁四月十二日,在该寺受戒。久视元年(700)庚子之岁七月十八日,他曾自叹道“夫出家者为无为……”(《景德传灯录抄》的引用仅到此为止)。以下根据《祖堂集》记载多少...,白马寺的慧真禅师、空禅师,福先寺的安禅师,昭成寺的达性禅师等五人,故《宋高僧传》的三硕德,应该是五硕德之讹。本净主张“即心是佛,无心是道”。在东西两京双方的辩论中,“无心”的问题成为激烈争论的对象...

    [日本] 铃木哲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763125.html
  • 《传心法要》初解

    断灭见闻觉知去寻找无为。在见闻觉知上,要做到不被黏着,也不要断灭压制,这就是不即不离;在见闻觉知上不执着,便可纵横自在。这就是道场。  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不起贪嗔痴的念头,放下对一切境相的追求,此即...僧祇劫修成佛道,皆属声闻道,谓之声闻佛。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,无一可得,无一行可修,此是无上道,此是真如佛。学道人只怕一念有,即与道隔矣;念念无相,念念无为,即是佛。学道人若欲得成佛,一切佛法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2563223.html
  •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

    无为。我们分析清楚了,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。有些西方心理学家,通过学习常常会写出“如何把佛学运用在心理学上”这样题目的论文,可见有其很好的影响,我觉得唯识系统是我们大乘学佛者、佛弟子应该学习的课目。  ...。出家人要了解所有的戒律,并遵从受持。与你们在家人有关的戒律是三皈、五戒。三皈依就是皈依佛、皈依、皈依僧。皈依佛就是皈依一个觉者;皈依就是要学习觉悟的方法;皈依僧就是皈依能够带领我们学习真理的老师...

    了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2963227.html
  • 唐君毅《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》

    “二”不同于此二片颜色之自身,亦不能与此之二片颜色之色法,全相应合。亦不与吾人思此二片颜色之心理活动(即心法)全相应合。由此而于相应行法与色心之诸法,之自身之真实性相,亦不相应。第五类无为,即上述...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,并贯彻此境与识同时并举之义,于此第七识及第八识之论列之中,以立“境不离识”及“一切不离识”之义。  唯识宗谓境不离识,一切不离识,此并非抹杀境之存在。然则何以只讲唯识,而不讲...

    唐君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75563332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实相,世间即是佛法,烦恼与菩提不二,有为  与无为不二,生死与涅槃不二,如《法华经》所言: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”,又  言“一切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”。菩萨依此破一品无明,得入中道实相,...大乘为主、小乘为  辅的弘传格局。所以,在此仅以大小乘为题。   小乘和大乘的概念本身是没有含褒贬义的,只是随根机而立的中性概念,其来源于  佛陀所说的大量的二转法lun和三轮lun经典中。只是提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思想

    的场景中。  马祖“道不用修”的主张,在《宝林传》本《四十二章经》中,托释尊之语解释为:  尔时,释迦如来成道竟,示众日:夫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  自心源,达.佛本理,悟无为, 内无所得, ...消除了造作,是非,取舍,断常,凡圣等等观念,达到了“无念”、“不执著”、“无所得”的心境。此中所引经文“非凡夫行,非贤圣行,是菩萨行。”一句出自《维摩语经·诸法言品第五》,其原文为:  若高住者是愚人...

    邱 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163722.html
  • 八识规矩颂释(別本)

    色等,言观尘世。此意以五识但缘尘境,诸余心心所不相应行及无为,非彼所缘。观察尘世,复为何等?意识资彼起行业故。初二地中一切有情,由眼耳身识互通心意。欲界地中依段食住,眼等五识,业用尤弘。从违取舍,...八识规矩颂释(別本)  王恩洋   导言第一  成唯识论,世亲本颂。十大论师,各成释论。综贯非易。奘师授旨基公,揉为一部,义渊文博。乃提揭纲要,制兹诸颂,名曰八识规矩。一切中,识用最胜。八识用别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0863819.html
  • 《宗镜录》妙旨

    无为之体。不异心等。心法之体,本不可说。非心法者,亦不可说。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,非数而为众生方便作数之说。故知如上建立十一种识,识性甚深之义。现量比量,俱不能量。又过量无量故。如经偈云:“法界...虽标百法以为纲要,此中五位次第已摄,无尽法门,不出于此。”故知五位百法为一切之纲要,收之只是一心而已。又此五位者,如一明心法,二明心所有法,三色,四不相应行,五无为。唯第一心法最胜,如《华严经》...

    冯树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2363836.html
  • 《坛经》法义之体会

    ;但一者是不住相之无为,一者为住相之有  为,实不可混同一解。故六祖之但行十善,证以紧接之上  段“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,即行十万,后除八邪,乃过八  千。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...之为坛经的  义体会,将全不相应,甚至会陷于发现坛经与过去佛说的理  论相违异的困惑;如决疑品中禅净相抵触的说法,所谓“但  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。”又如顿渐品中反说常与无常义,  至为弟子谓为“...

    萧春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863976.html
  • 禅诗与禅

    佛家所说的“五蕴”中的“受蕴”中打转;它不过是人的自性缘境而幻化的影像而已,还是一种“有为”,这与以了悟自性以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为目的“无为”的禅是有着根本区别的。  诗与禅的区别,前人早有论及。如...。而“法身”、“自性”无形无相,虽成就一切而不住一切,超越一切对待,非一切言思所及。受此影响,诗歌更崇尚言外之意,甚至无言之境,并以此为最高境界。唐代司空图说:“戴容州云:‘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...

    秦团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5364138.html